【手不释卷典故及释义】“手不释卷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、专心致志地读书。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,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手不释卷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。故事讲述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认真读书,后来学识大增,令人刮目相看。文中提到:“蒙曰:‘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’”虽未直接出现“手不释卷”,但这一精神与“手不释卷”所表达的学习态度是一脉相承的。
后世在演绎中,逐渐将“手不释卷”作为形容一个人勤奋读书、不放下书本的成语广泛使用。
二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释义 |
手不释卷 | 指手中总是拿着书本,形容人非常爱读书、勤于学习。 |
三、用法与例句
- 用法:多用于褒义,形容人勤奋好学、专注阅读。
- 例句:
- 他从小手不释卷,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。
- 老师称赞她手不释卷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。
四、延伸理解
“手不释卷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,提醒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。
在现代社会,尽管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多样化,但“手不释卷”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。
五、总结
内容 | 说明 |
成语名称 | 手不释卷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蒙传》 |
含义 | 形容人勤奋读书,不放下书本 |
用法 | 多用于褒义,表示学习态度积极 |
精神内涵 | 强调持续学习与求知精神 |
通过了解“手不释卷”的典故与含义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学习的重视,并在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,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