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年逾古稀的意思】“年逾古稀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年纪已经超过了七十岁。这个词语不仅表达了年龄的高龄,还带有一种对长寿者的敬意和尊重。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常用“年逾古稀”来形容那些身体硬朗、精神矍铄的老年人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
年逾 | 年纪超过 |
古稀 | 古代对七十岁的称呼,“稀”有稀少、难得之意 |
“古稀”一词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这句诗表达了古人对七十岁寿命的珍视和感叹。因此,“年逾古稀”不仅是对年龄的描述,也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。
二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应用示例 |
文学作品 | “他虽年逾古稀,仍坚持每天晨练。” |
日常交流 | “这位老人年逾古稀,却依然思维清晰。” |
社会报道 | “年逾古稀的老专家继续投身科研工作。” |
三、相关表达对比
表达 | 含义 | 使用频率 |
年逾古稀 | 超过七十岁 | 较高 |
高龄 | 年纪很大 | 普通 |
老者 | 年长的人 | 常见 |
白发苍苍 | 形容年老 | 普通 |
四、文化意义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七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,象征着人生的成熟与智慧。古代社会对长寿者非常尊敬,认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,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支柱。“年逾古稀”不仅是一种年龄的描述,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。
五、总结
“年逾古稀”是指一个人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七十岁,通常用来形容年长且身体尚健的人。这一词语源于古代对长寿的珍视,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。在现代生活中,它既可用于正式场合,也可用于日常交流,表达对长者的尊重与关怀。
通过了解“年逾古稀”的含义及其文化背景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,也能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位年长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