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无入而不自得是什么意思】“无入而不自得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,原文为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后人将“无入而不自得”作为对这段话的提炼与概括,意指人在面对各种境遇时,只要内心安定、志向明确,就能在任何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。
“无入而不自得”是一种人生境界,强调个体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,能够保持内心的稳定与从容,不因外在的顺境或逆境而动摇。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核心理念,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。
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古代士人的修身养性,也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只要具备坚定的信念、良好的心态和清晰的目标,就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自我,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。
表格:无入而不自得的核心含义与应用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礼记·大学》 |
原文背景 | 强调“知止、定、静、安、虑、得”的修身过程 |
含义 | 在任何处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与满足 |
核心思想 | 内在修养决定外在表现,心境决定人生状态 |
现代意义 | 面对压力与挑战时,保持心理平衡与自我掌控 |
应用领域 | 个人成长、职场发展、情绪管理、人际关系等 |
对应哲学 | 儒家“内圣外王”思想的体现 |
与“得”的关系 | “得”是“自得”的结果,源于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|
通过理解“无入而不自得”,我们可以在纷扰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,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与生活品质。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,也是现代人值得借鉴的生活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