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往情深是谁的典故】“一往情深”是一个常用于形容人对感情执着、深情不移的成语。它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,常用来描述人物在爱情或友情中的坚定与专一。那么,“一往情深”究竟出自谁的典故?下面将进行详细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“一往情深”的出处
“一往情深”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。该书是南朝宋时期刘义庆所编的一部笔记体小说,记载了魏晋时期名士的言行和轶事。其中有一则故事讲的是王戎与嵇康的关系。
据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记载:
> “王戎丧儿,哀毁骨立,然终不哭。其妻曰:‘君亡儿,何不哭?’戎曰:‘吾思之,非不悲也。但不能为儿哭耳。’”
这段话虽未直接使用“一往情深”四字,但后人根据王戎对儿子的深切思念,引申出“一往情深”来形容他对亲情的执着与深情。
不过,更广泛流传的说法是:“一往情深”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:
> 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”
虽然这句诗并未直接使用“一往情深”,但其表达的深情至死不渝的情感,与“一往情深”的含义非常接近,因此常被引用作为“一往情深”的典故来源之一。
二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一往情深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(王戎对子之情感);李商隐诗句(间接关联) |
原意 | 形容人对感情极为执着、深厚 |
后世用法 | 多用于描写爱情、亲情或友情中的坚定情感 |
文学背景 | 魏晋时期文人注重情感表达,强调真挚情感 |
三、结语
“一往情深”虽无明确出处,但其情感内核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早有体现。无论是《世说新语》中王戎对子的思念,还是李商隐笔下的忠贞不渝,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尊重。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,成为表达深情厚意的重要语言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