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少年闰土课堂笔记】《少年闰土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,收录在《呐喊》中。文章通过“我”与儿时伙伴闰土的回忆,描绘了一个质朴、聪明、勇敢的农村少年形象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。
一、
《少年闰土》以第一人称“我”的视角展开,讲述了“我”童年时在故乡认识的一个好朋友——闰土。闰土是个农村孩子,性格活泼开朗,擅长各种农活,还懂得许多自然知识。他给“我”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,如看瓜刺猹、雪地捕鸟等,让“我”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。
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“我”和闰土之间逐渐产生了距离。成年后的“我”回到故乡,再次见到闰土时,却发现他已经变得沉默寡言,脸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。两人之间的关系也从童年的亲密变成了陌生的疏离,这让“我”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感慨。
文章通过闰土的变化,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农民的苦难命运,以及人与人之间因阶级差异而产生的隔阂。
二、知识点总结(表格形式)
知识点 | 具体内容 |
作者 | 鲁迅(原名周树人) |
体裁 | 短篇小说 |
出处 | 《呐喊》 |
主题思想 | 揭示封建社会下农民的苦难,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阶级隔阂 |
主要人物 | “我”(叙述者)、闰土(童年朋友) |
闰土的性格特点 | 聪明、勇敢、朴实、勤劳、有丰富的自然知识 |
闰土与“我”的关系 | 童年亲密无间,成年后因阶级差异而疏远 |
关键情节 | 看瓜刺猹、雪地捕鸟、月下刺猹等生动有趣的农村生活场景 |
文章结构 | 回忆—现实对比,通过时间变化展现人物变化 |
写作手法 | 第一人称叙事、对比手法、细节描写、象征手法(如“银项圈”象征束缚) |
语言风格 | 简洁生动,富有画面感,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|
三、学习建议
1. 理解人物形象:通过闰土的言行体会其性格特点,感受他与“我”之间的变化。
2. 体会情感变化:注意“我”对闰土的情感从怀念到失落的过程。
3. 关注社会背景: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,分析闰土命运的根源。
4. 积累文学常识: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风格,有助于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。
结语
《少年闰土》不仅是一篇描写童年友情的文章,更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画卷。通过闰土这一人物形象,我们看到了旧社会下普通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,也感受到了鲁迅对人性、社会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