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伯乐相马原文及翻译】在古代中国,人才的识别与选拔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。《伯乐相马》是古代关于识人、辨才的一则寓言故事,出自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,讲述了善于相马的伯乐如何识别千里马,从而引申出对人才识别的重要性。以下为该文的原文及翻译,并结合其寓意进行总结。
一、原文
>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,为木兰之柜,薰以桂椒,缀以珠玉,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。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。
> 故君子之于物也,取其意,而不取其形;取其德,而不取其名。
> 夫伯乐善相马,不善相人;子贡善辞,不善听言。
> 故曰:‘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’
二、翻译
有一位楚国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人,用木兰木制成的匣子装着,用桂皮和花椒熏香,用珠玉装饰,用玫瑰点缀,用翡翠镶边。郑国人买了那个匣子,却把珍珠还给了他。
因此,君子对待事物,应注重其内在意义,而不是外在形式;应重视其品德,而不是虚名。
伯乐擅长识别良马,却不擅长识别人才;子贡擅长言辞,却不擅长倾听他人意见。
所以说:“世上有了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”
三、
《伯乐相马》通过一个买卖珠宝的故事,揭示了人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,忽视了本质价值。文中借“伯乐”与“千里马”的关系,引申到对人才识别的重要性,强调真正的识人者应具备洞察力,能够看到人的内在品质与才能,而非仅凭外表或名声。
四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出处 | 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 |
核心寓意 | 重视内在品质,不被表象迷惑;人才识别需眼光与智慧。 |
人物形象 | - 楚人:重包装轻实质 - 郑人:只看外表 - 伯乐:识马但不识人 |
哲理启示 | 识人如识马,需深入观察,不能仅凭表面;真正的人才需要有识之士去发现。 |
现代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中,人才选拔不应只看学历、头衔,而应注重实际能力和品德。 |
五、结语
《伯乐相马》不仅是一则寓言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人与事时,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,不被浮华所迷惑,真正去发现那些具有潜力和价值的“千里马”。正如古人所说: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”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能识人、用人、成事的“伯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