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延残喘的意思解释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极度困苦或濒死的情况下,勉强维持生命,延续最后的一口气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悲凉色彩,多用于描述人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状态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
苟延残喘 | gǒu yán cán chuǎn | 苟:暂且;延:延续;残喘:残余的气息。指在极端困难或濒死状态下,勉强维持生命。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民不聊生,苟延残喘。”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人处于极度痛苦或危险中的状态 |
二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勉强维持、苟活偷生、奄奄一息、垂死挣扎 |
反义词 | 生龙活虎、精神焕发、生机勃勃、活力四射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- 文学作品:如描写战争中幸存者或病重之人时,常用此词。
- 现实情境:可用于形容某人虽然处境艰难,但仍在坚持生活。
- 新闻报道:有时用于描述某些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。
四、常见误用
1. 误用为积极意义:有人将“苟延残喘”理解为“顽强拼搏”,这是错误的。该词本身带有消极和悲情色彩。
2. 搭配不当:如“他苟延残喘地完成了任务”这种说法不符合语法习惯,应避免。
五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,强调的是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的状态。它不仅表达了生命的脆弱,也反映了人性在苦难中的坚韧。在使用时应注意其语境和情感基调,避免误用或曲解其本意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,可参考“苟延残喘”的相关拓展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