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只红杏出墙来全诗】一、
“一只红杏出墙来”并非一首完整的古诗,而是现代人对宋代诗人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中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这句诗的误传或简化说法。原诗意境优美,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自然生命力的顽强,也常被引申为对爱情、情感的一种隐喻。
由于“一只红杏出墙来”这一说法并不出自任何正式古诗,因此在文学上并无确切出处。但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,甚至被误认为是独立诗句,用于表达某种情感或情境。
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,以下是对该说法的来源、含义及相关诗句的整理分析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“一只红杏出墙来” |
来源 | 非正式古诗,源自对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中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的误传或简化 |
原诗出处 | 宋代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 |
原诗原文 | 应怜屐齿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 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 |
作者 | 叶绍翁(南宋诗人) |
诗意解析 | 表达春天生机盎然,无法被关住,象征自然力量与美好事物的不可阻挡 |
现代用法 | 常被误用为“一只红杏出墙来”,多用于调侃或比喻感情外泄、婚姻问题等 |
是否为古诗 | 否,非正式古诗 |
是否为成语/俗语 | 是,属于民间通俗说法,非标准成语 |
常见误解 | 认为这是独立诗句,实则为对原诗的误传 |
三、结语
“一只红杏出墙来”虽在民间广泛流传,但并非正式古诗。它源于对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中“一枝红杏出墙来”的误读或简化。理解其来源有助于避免误导,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引用古诗词时应注重准确性和文化背景。对于这类说法,我们既要尊重其民间传播力,也要明确其文学出处,做到知其然,也知其所以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