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词语狼顾之相什么意思】“狼顾之相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的神态或行为表现出一种不安、警惕甚至带有威胁性的特征。这个词源自古代对狼的观察,狼在行走时常常左右张望,显得警觉而不可预测,因此被用来比喻人具有类似的行为特征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狼顾之相 |
拼音 | láng gù zhī xiàng |
含义 | 形容人神色不安、目光闪烁,表现出警惕或潜在的威胁性。 |
出处 | 出自《晋书·王敦传》:“帝见其形神,有狼顾之相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物神态或心理状态,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。 |
近义词 | 神色慌张、心怀鬼胎、狐疑不定 |
反义词 | 安然自若、镇定自若、从容不迫 |
二、词语详解
“狼顾之相”字面意思是“狼看东西的样子”。狼在捕猎或行进时,会不断回头张望,这种行为不仅是为了观察周围环境,也可能是为了防范可能的危险。因此,“狼顾”被引申为一种不安分、多疑、难以捉摸的神态。
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中,“狼顾之相”常用来形容那些有野心、心术不正或行为诡秘的人。例如,在《晋书》中提到王敦时,就用了“狼顾之相”来形容他的神情,暗示他内心有异志,不可轻信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描述 |
历史记载 | 如《晋书》中描述王敦,认为他有“狼顾之相”,预示其日后反叛。 |
文学描写 | 小说中常用此词刻画反派角色,如《三国演义》中某些人物被形容为“狼顾之相”。 |
日常生活 | 用于形容某人眼神游离、神情紧张,让人感觉不安心。 |
四、总结
“狼顾之相”是一个富有形象感的成语,通过动物的行为来比喻人的心理状态。它不仅在古籍中有重要出处,也在现代语言中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描述人心怀不轨或神态异常时,具有较强的表达力。
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日常交流来看,“狼顾之相”都能准确传达出一种不安、多疑或潜在威胁的感觉,是汉语中一个值得了解的词汇。